尊敬的审阅人员和品鉴读者:本文是经过严格查阅相关权威文献和资料。 全文数据有据可依,可供查证。
我问你个问题,如果你家房子炸了,修房子的工钱你能自己花,还是必须先交给别人让他决定怎么修、请谁修、用什么材料修?关键是,这人还顺手把你家地下一半的金矿也一并管起来了。是不是有点怪?
7月3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签署了一份协议。大概意思就是,乌克兰今后从矿产资源开采中挣来的那部分收入,有一半要直接转进一个乌美共建重建基金里,用于所谓战后重建。
你再细想一下:乌克兰的地底下埋着什么?锂、钛、稀土、石墨,全是欧美眼里发光的资源。欧盟委员会2023年的一份评估报告就列得清清楚楚,乌克兰掌握了全欧洲近30%的锂矿储量,是公认的战略资源富集地。连美能源部的报告也承认,乌克兰在钛、锂和稀土方面有极高的替代中国的战略价值。现在好了,重建的名义打着,资源的账本别人先接手了一半。
按乌的说法,这叫提高透明度、吸引国际合作,说得跟他们是主动出让似的。但我查了下,整个基金的管理权是由美乌双方共同掌控,美方还明确要求优先考虑具备国际合作经验的大型承包商参与项目实施。
你品,你细品。哪个乌克兰本地企业能有这种国际合作经验?哪怕是本地做建材的、搞施工的,战前还能活蹦乱跳,现在要么仓库没了,要么人手断了。根本比不过人家美企连夜从头等舱下飞机拎着投标书走进来的节奏。
美方那边动作倒是快。根据美国国务院发布的信息,早在去年9月,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就和黑石集团旗下的私募基金展开了初步对接,明确表示要协助乌克兰设立可持续重建机制。到了今年5月,这套机制已经开始在乌克兰各部之间试点推广,并由美国商会在基辅设立专门办公室协调资源对接。讲白了,就是重建的大门已经给美国企业开好了,别的国家还在讨论是否加入援助机制,美方团队已经在安排分包顺序了。
而美国产品和服务也开始预热。我看了下目前通过该基金注册的初步项目清单。什么建筑设备、通信设施、能源管网,甚至连金属螺钉、玻璃窗框都有申报记录。而申报企业来自美国的比例超过了72%。就连德州的一家做地下水检测的中型公司都列在了备选承包商里,项目备注写的是评估乌克兰东部地区矿井安全性。
这就不禁让人开始想,乌克兰的本地企业到底还能干点啥?一个西部中型钢材厂老板在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直言,他们的生产线已经断电三个月了,现在每周只能运转两天,连工资都是靠地方议会补贴发的。他说,如果重建由美方主导,本地企业就是搬砖的命,连合约都拿不到。
这不是夸张。根据乌克兰国家经济院发布的报告,截至2024年底,全国有超过43%的制造业基础设施完全或部分瘫痪,约有12000家本土企业申请破产保护。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去年底也承认,乌克兰战后恢复能力严重依赖外部资本介入。这笔账已经不是算资源或合约的问题,而是生死问题了。
按理说,打仗之后搞重建,外部援助是救命稻草,没人反对这点。但问题是,乌克兰这一波是把资源、财政、产业一并打包卖掉了,只留下一个你放心,我们会监管好的空头承诺。而监管权,还要共享。
想想也是现实的讽刺。2014年那波大变动后,乌克兰本来想的是靠拥抱西方来实现产业升级和制度透明,结果到资源出口在上升,产业自立却在下滑。根据世行的数据显示,乌克兰在2021年工业自给率还维持在68%,而到2024年已经降到不足43%。就算战争背景下这个数字下降是预期内的,但这速度,也太快了。
更现实的是,一旦这些美国公司成规模进驻,接下来几年乌克兰的市场竞争环境会被完全重塑。
• 地方采购预算优先照顾国际合作方
• 基础设施招标锁定特定资质
• 原材料供应链由基金控制分配
这种情况下,一个本地企业能活着不被收购就算幸运,更别说发展。
我想起去年底在利沃夫参加的一个线上产业论坛,有个本地木材加工厂的女老板说,他们能拿到的唯一一个援助项目,来自瑞士民间基金,是改造厂房电路的,因为美方那边的项目我们连报名资格都没有,连材料都下不来。
这就不是拆东墙补西墙的问题了,这是直接请了外人来修墙,然后还要求你家人把砖头搬过去,水泥交出去,最后坐在院子里等人喊你进新房看看这是你未来的生活。
我不是想唱衰乌克兰的前景。没有哪个国家愿意被战争拖入泥潭。但现在这个架势,救命的钱虽然到账了,但能不能救到本地企业的命,怕是得打个问号。
你说,这套援建牌打到是不是连房契都得给人家抄走了?
金领速配-靠谱的股票配资平台-配资实盘平台排名前十-配资入门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