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数字里有美国、英国、加拿大、格鲁吉亚,活脱脱一份“北约朋友圈”名单,想想2022年俄乌冲突刚打响那会,西方媒体天天刷“志愿军”,但俄方这次直接贴了标签——“雇佣兵”,这背后到底有多少猫腻?
回头看2022年2月,俄罗斯悍然出兵乌克兰,全球都炸了锅,西方国家立马端出一箩筐制裁,嘴上说“支持乌克兰”,实际动作呢?除了砸钱、供武器,还悄悄给绿灯:雇佣兵可以上前线,谁能想到,刚开始的“人道援助”,最后变成了这场全球雇佣兵大集结?
美国和英国的政府嘴上说不直接出兵,背地里自家退役军人、特种兵一批批赶赴乌克兰,甚至各路PMC(私人军事公司)趁机捞金,2023年春天,路透社独家爆出——“格鲁吉亚军团”里,三分之一是西方雇佣兵,这么多“外援”凑一桌麻将都不成问题,西方政客的“只援不战”是不是掩耳盗铃?
俄方这次高调“点名”,其实就是回击西方的舆论战,早在2023年底,俄国防部就公布过数据:三个月里,击毙外国雇佣兵超700人,其中美国、英国人最多,这场“代理人战争”到底谁更投入?
再看背后的政治盘算,俄罗斯一边打仗一边控诉,目的其实很明白:你们西方别再装清高,自己没下场,手却没闲着,这么多外国雇佣兵,不就是变相参战吗?这操作和当年叙利亚乱局时,美英“支持反对派武装”如出一辙,套路都快烂大街了。
美国为啥要这么干?一方面是“花小钱办大事”,毕竟派正规军就等于正面对杠俄罗斯,核风险谁都不敢赌,雇佣兵上阵,既能拖住俄军,又不用承担直接责任,这种“第三方打手”玩法,谁能说不是阴招?
英国更是热衷“幕后操作”,2024年初,BBC调查报道,英国退役特种兵组成的PMC团队,已经在乌克兰“协助作战”,甚至有老兵直接说:“为乌克兰打仗比当年伊拉克还刺激”,这场战争,早已变味,西方的“安全外包”成了新常态。
但问题来了——雇佣兵真能左右战局吗?2023年巴赫穆特巷战,乌军雇佣兵损失惨重,俄方甚至专门成立“猎人小队”追杀外籍作战人员,CNN当时报道,一名英国雇佣兵坦言:“根本不是想象那样轻松,俄军火力猛得吓人”,外来的和尚念不响经,战争不是FPS游戏。
俄方为啥要反复炒作雇佣兵话题?一是给国内交代,二是打国际舆论牌,三是给西方敲警钟——别以为靠外援就能翻盘,俄罗斯手里还有底牌,2024年俄国防部最新表态:外籍雇佣兵一律按“非法武装”处理,抓到就审判,这是不是给西方“喊话”?
西方国家对这种指控怎么回应?老套路,“我们没组织、没支持,个人行为不代表政府”,可现实是,各大PMC在伦敦、华盛顿公开招人,薪资比中东战争高出一倍,谁信“个人行为”这套说辞?
再说,雇佣兵大量参战,直接导致乌克兰前线“兵源结构”变杂,2024年乌克兰国防部也承认,前线沟通难度大增,管理混乱,甚至发生过“误伤”事件,乌军高层到底能不能稳住局面,谁说得准?
更麻烦的是,雇佣兵潮流反过来冲击了西方本土,2024年德国警方抓捕了一批回国后的雇佣兵,涉嫌非法持枪、暴力犯罪,法国也出现退役雇佣兵“心理创伤”潮,西方社会是不是要为这种“灰色输出”埋单?
俄罗斯的“底气”来自哪?一是资源和后勤,二是舆论和法律,2025年莫斯科推出新的“外籍作战人员惩治法”,直接把雇佣兵和恐怖分子并列,国内宣传铺天盖地,营造“全民抗战”氛围,这是要让对手付出代价的节奏。
乌克兰这边靠外援能撑多久?2025年春,泽连斯基政府大幅提高雇佣兵待遇,甚至简化入境手续,但西方军援逐步缩水,外籍雇佣兵流动性大、忠诚度低,能不能成为“定海神针”,还是未知数。
战争打到现在,谁都想速战速决,但现实就是泥潭,雇佣兵越多,风险越大,俄方“点名”只是冰山一角,背后的利益链、政策博弈还远没结束。
这场“全球雇佣兵潮”会不会变成新常态?西方还会不会继续“安全外包”?俄罗斯和乌克兰谁能先扛不住——2025年的战局,变数只会越来越多。
北约朋友圈雇佣兵涌入乌克兰,俄乌战争变味了吗?
金领速配-靠谱的股票配资平台-配资实盘平台排名前十-配资入门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