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越来越多图像被放出,“鹘鹰”隐身战斗机似乎已经被确定为比歼-20更轻的五代机,且可能被命名为歼-31,以及被指定为歼-35的出口型战机。
然而,本该与歼-20组成高低搭配的"黄金组合",却在解放军空军的采购清单上遭遇冷落。这背后暗藏的,是一盘比单纯技术对比更复杂的战略棋局。
(图1)
“鹘鹰”(如图1)确实有它的生存之道。
作为歼-20的"青春版",它用更小的雷达、更短的航程换来了低廉的造价,还顺手解决了中国航母缺乏隐身舰载机的燃眉之急。
福建号航母服役在即,海军版的歼-31上舰几乎已成定局。但有趣的是,当海军如获至宝时,空军却表现得兴趣缺缺——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态度,暴露出中国军种间的战略分野。空军作战参谋部的计算器上清楚地显示:西太平洋的广阔战场需要的是能持续作战8小时以上的重型机,而非“鹘鹰”这种"短腿"选手。
看看歼-20的疯狂扩产就明白,在台海和南海的棋局里,航程才是硬通货。
更深层的考量来自时间窗口的博弈。当美国还在为F-35的软件升级扯皮时,中国两款第六代原型机已经上天试飞。那个被网友称作"歼-50"的轻量版六代机,航程直接对标现役歼-20,而它的重型搭档据说能实现"跨战区不着陆巡航"。
(图2)
在这种降维打击面前,投资“鹘鹰”就像在智能手机时代囤积传呼机——不是技术不行,而是赛道变了。解放军空军显然更愿意把资源押注在2030年就能形成战斗力的下一代战机,这种超前布局的胆识,倒是很符合中国军工近年来"装备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的狠劲。
但“鹘鹰”绝非可有可无的鸡肋。
在出口市场上,它摇身变成歼-35,终于让中国有了能和F-35(如图2)正面叫板的王牌。
过去歼-20禁止出口的憋屈,现在可以靠这款"外贸特供版"找回场子。巴基斯坦等老客户早就望眼欲穿,毕竟用俄罗斯二手米格-35的钱就能买到全新隐身战机,这种诱惑谁扛得住?
更妙的是,“鹘鹰”与歼-20共享核心技术的"偷懒式研发",既压低了成本,又规避了敏感技术外泄风险。这种"军民融合"的聪明打法,像极了当年美国用F-5专攻外销市场的套路,只不过中国玩得更彻底——连自家海军都成了内部客户。
(图3)
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同时量产两种五代机的国家,这句话含金量十足。
但隐藏在光环下的,是异常清醒的战略取舍:歼-20(如图3)负责撑起国土防空的脊梁,“鹘鹰”专攻海上突击和外贸创汇。这种分工看似简单,实则暗合现代战争的专业化趋势。
就像福建舰仍是一艘常规动力航母,而非核动力一样,中国军工越来越懂得"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个朴素真理。当美国被F-35的多国联合研制拖累得焦头烂额时,中国人用双线并行的灵活策略,悄悄改写着全球军贸规则书。
总之,“鹘鹰”的命运堪称中国军工转型的缩影。它或许永远成不了空军的主力明星,但在海军甲板和第三世界国家的机场上,这款"经济适用型"隐身战机正在开辟属于自己的战场。而中国军工最令人忌惮之处,恰恰在于这种既能仰望星空造六代机,又肯俯下身段做出口生意的务实精神。当西方还在争论"高低搭配"是否过时的时候,东方给出的答案早已超越了这个命题本身。
金领速配-靠谱的股票配资平台-配资实盘平台排名前十-配资入门炒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